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Emily Dickinson and Her Poems

先備知識
1. 英詩常須遷就韻腳的安排和節奏的搭配,詩中的句型與文法常顯得不甚合理,因此在正常的寫作上要避免以這些特例

2. 有關英詩的賞析,須由formmeaning兩個大方向著手:
The form of poetry可以涵蓋三個基本的要件:
(1) stanza(詩節): 相當於文章中的paragraph(段落)的概念。
(2) rhyme(押韻): 兩個英文字以同樣的讀音結尾,就形成押韻。 英文則因為有音節為單位的特性,押韻時最後一個音節的「母音 + 之後的子音」都要相同,如cold/gold押韻,storm/warm押韻,fight/high則不押韻。 rhyme scheme(全詩的押韻佈局)的寫法:英詩中第一個韻腳以a, b, c, d等表達,近似中文的「平仄
(3) rhythm(節奏): 指的是音節強弱的反覆循環。

The meaning of poetry的方面:
可以討論的主題相當多:tone, irony, word order, imagery, figures of speech, symbol, theme等,都在可探討之列,特別是Emily Dickinson的作品常有評論家自女性主義(feminism)的角度來檢視。

Emily生平簡介
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,1830年12月10日-1886年5月15日,美國詩人。詩風凝煉(precise and concise)比喻尖新,常置格律以至語法於不顧。生前只出版過10首詩,默默無聞,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,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。與同時代的惠特曼(Whitman),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,後世對她的詩藝、戀愛生活、性取向多有揣測。

生於麻萨诸塞州(Massachusetts State )西部的安默斯特。父親為有名望的律師,是學院的司庫(總務) (treasurer),也曾供職麻州普通法院、麻州參議院,以及美国众议院。有一兄一妹,年輕時跟兄長奧斯汀的感情尤篤,二人都特立獨行,愛好文學。從小接受良好教育,17歲進入女子大學,但一年後因病輟學。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中渡過。跟妹妹文妮一樣,終生未婚,替多病的母親管理家事。55歲病逝。

 年輕時的密友蘇珊•吉爾伯特(Susan Gilbert),後來成了迪更生的嫂子。婚後,蘇珊跟迪更生為鄰,但二人常以便條通信。迪更生許多詩作的第一個讀者(超過250首)就是蘇珊,而且常因蘇珊的意見而修改詩作。迪更生現存的書信,致蘇珊的也占最多。曾說:「成為蘇珊就是想像」(To be Susan is Imagination),迪更生對蘇珊的強烈感情是否為同性戀傾慕,成了不少學者爭論的題目。

 年輕時的社交生活跟一般少女無異,且好作諧詩。未能確定迪更生何時開始認真做詩,但從1858年起,開始篩選自己的詩作,訂裝成「詩稿」(fascicle)。1860-65這幾年,是迪更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,同時開始隱居,有時甚至拒見來客。對時事坦白地缺乏興趣,包括美國內戰。後世猜測,迪更生因戀愛失敗而離群索居(幽閉恐怖症 claustrophobia),但並無有力證據支持這一點。其實迪更生隱居後,依然跟許多人通信(已知的通信者有99人,包括一些有名望的文人),在寫詩、管家之餘,精神上並不孤單。1862年,寫信給當時著名的雜誌編輯希金生(Thomas W. Higginson),請他品評自己的詩作。希金生看到迪更生的天才,但由於她的詩風異於同時,始終沒有鼓勵她出版。雖然迪更生沒有正式出版她的詩,但常在書信中附上詩歌,令其詩開始在親友中流傳。

迪更生死後,文妮發現其姊留下的詩歌(共有40本詩稿,以及若干散軼的手稿)。蘇珊嘗試助她整理出版,不果。手稿落在奧斯汀的情婦托德(Mabel Loomis Todd)手上,她與希金生最終合力讓迪更生的詩歌面世。後來,迪更生的姪女瑪撒(Martha Dickinson Bianchi),即蘇珊的女兒,也出版了迪更生的部分詩歌與書信。1955年,首部未經竄改的迪更生詩全集出版,引起文學界的關注,開始對其人其詩作全新的評估。

 Dickinson 的詩風
迪更生的詩採用一般教會讚美詩的格律:每節四句,第一、三句八音節,第二、四句六音節,音步是最簡單的「輕、重」,第二、四句押韻。例如:
 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--
He kindly stopped for me--
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--
and Immortality.
 詩的篇幅短小,多數只有兩至五節,經常破格,常押所謂「半韻」(half rhyme);放棄傳統的標點,多用破折號;名詞多用大寫(但這個習慣在當時很平常);常省略句子成分,有時甚至連動詞也省掉;句法多倒裝,有學者指這是受拉丁文詞序的影響。

 迪更生的詩富於睿智,新奇的比喻隨手拋擲,順心驅使各個領域的辭彙(家常或文學的,科學或宗教的),舊字新用,自鑄偉詞。喜歡在詩中扮演不同角色,有時是新娘,有時是小男孩,尤其喜歡用已死者的身分說話。迪更生描寫大自然的詩篇在美國家喻戶曉,常被選入童蒙課本。痛苦與狂喜,死亡與永生,都是迪更生詩歌的重要主題。

 迪更生詩作的音樂性和圖象性,成了近年批評家關注的題目。其詩用的破折號,時長時短,有時向上翹,有時向下彎,有批評家指這些是音樂記號,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詩時的高低抑揚;其詩的詩行往往不是一寫到尾,有時一句詩行會分開兩、三行寫(即是說每行只有兩三個字),有學者認為這是刻意的安排,跟詩意大有關係。

 世人對Dickinson詩的評價
迪更生的詩集在1890年代面世時,普遍受到讀者的歡迎。批評家大都承認迪更生的天才,但只把她看成「怪才」、「鬼才」、「偏才」,而非大詩人。迪更生的詩常常不押韻,格律不齊,被多數論者看作是「無能為力」,都覺得她才氣有餘,但詩藝還未到家。

 往後數十年,迪更生都保有讀者,但文學地位並沒有提高。到了現代派掘起,迪更生那種聲調不諧、句法支離的詩歌開始被看重,認為能夠代表現代人的感受。1950年代,首部未經竄改的迪更生詩全集出版,使人看到其詩的全貌、真貌,從此迪更生的文學地位被重新評估,已進入所謂「西方正典」。傳記作者也開始強調迪更生獨立、堅強的個性(不一定跟女性主義的興起有關),甚至有人稱迪更生為「阿默斯特的萨德侯爵」,強調她個性中乖僻的一面。


Emily Dickinson "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" Poem


高中生眼中的Emily Dickinson
http://www.shs.edu.tw/works/essay/2005/10/2005102423243779.pdf

個別或群組作業
1. 選一首詩
2. 創造出演示方式吟唱此首詩
3. 第6課教完後表演 (錄影)

4 則留言:

寶純 提到...

wow,we have a team work in class. In fact, i would like to tell small talk or join some activities about English. i really enjoy the English world because it makes me pleasant.

寶純 提到...

http://famouspoetsandpoems.com/poets/emily_dickinson/poems


The address is Emily Dickinson's poetry blog.

Chris' Wonderland 提到...

Great, Lina. I love your attitude. You are the one who knows how to study and the one who has the spirit of doing research. I do not know who else can respond to any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log like you. If yes,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.

Chris' Wonderland 提到...

From the website, we know Emily Dickinson in fact wrote many poems although there were only seven published.